top of page
2012台北爸爸紐約媽媽_演出劇照.JPG

2012

劇情簡介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一個流轉在大時代下,屬於你我的流亡寓言。

J (陳俊志)是一個紀錄片工作者,成長在經濟起飛的一九七〇年代台灣,

因為父親事業的失敗以及外遇,讓一度富裕繁盛的家庭陷入分崩流離的處境——

母親獨自留在紐約辛勤地在美國社會底層工作,以養活留在台灣的J與他的姊姊阿敏、

妹妹Rose、弟弟Jack,並且期待著未來在美國的重聚。

 

但是姊姊阿敏因為生命的苦悶與重回台北的父親長期不和,

並在即將赴美的前夕因為吸食毒品意外身亡。J從此失去了對父親的愛。

而生為一名同志,J與觀念傳統的父親發生更大的衝突,

他自己的愛情也因為愛人的暴力傾向,而充滿危險的的陰影…

 

經濟起飛、美國夢在J的家庭歷史中,都成了幻滅的起點,

一家人歷經種種生離死別的生命場景,在衝突中掙扎,一度讓彼此的愛越走越遠。

還沒學會如何好好地愛,便已經互相傷害,從而在無數失落的夜裡心碎流淚。

故事一直在尋找生命的出口,到了最終,來到了死亡面前,每個人也許都像無助又無辜的小孩。

寬諒與和解,這些看似艱難的抉擇,也許才是無家之人獲得力量走下去的答案。

原來,這部橫跨三十年間,血淚交織的台美家族史,也是照亮每個人心靈暗黑角落、你我的故事。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_演出劇照2.JPG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_演出劇照3.JPG

劇本改編概念

 

劇場版《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文本以高度詩意的敘事獨白、交織著寫實對話,

企圖以飛行、飄浮、零落的流離迷鳥象徵地勾勒台灣家族的共同經驗。

劇本將陳俊志原著的三部曲組成,拆解重組為上半場的第一部 “無父”、與下半場的第二部 “無家”。去除龐大家族成員、集中描述一家六口以及糾結較深的兩個家族外的角色。

相較於原著貫穿童年記憶、同志情慾與移民家族經驗的多層面向,

舞台文本偏重闡釋的題旨在於—何以為家 ? 

觀照家庭的嚮往與崩解、傳統父權的對抗、愛情關係裡的權力糾結。

原著之中,極為濃烈的同志情慾與酷兒書寫退位至角色較為內在的心理,

為數眾多的家族成員恩怨情仇也將大幅捨去,讓舞台上的角色精簡聚焦於最緊密的直系成員。

形成可能加重書寫女性、淡帶折射父系的新重心,

母親、姊姊、妹妹和姊姊密友小迪依原著重新剪裁編寫後,

成為家族內外流放歷史的主要敘事靈魂,

較諸原著更凸顯女性之於整體家族內在和外在變化的深沉影響。

同時第一人稱的敘事者角色,也將從原著單一作者手中釋出,

每一個成員的故事都由另外的一至多名成員來交互辯證、共同述說。

​演職人員總表

導演、編劇—黎煥雄

原著—陳俊志
音樂總監—陳建騏
舞台設計—劉達倫

燈光設計—車克謙
服裝設計—林恆正

影像設計—張博智
肢體設計—楊乃璇

編劇協力—姜富琴
導演助理—葉文豪、洪千涵

 

主題曲作詞—李格弟(夏宇)

主要演員—萬芳、王琄、楊麗音、朱陸豪、金勤、大慶、王安琪

歌隊演員—陳貝瑜、陳菁蕙、蘇品文、徐宏愷、張汶皓、楊登鈞、蔡邵桓、賴澔哲


製作人—張寶慧

製作顧問—楊淑雯
行政經理—郭宸妡

專案經理—林曙清

行銷統籌—林人中

行銷宣傳—江欣瑋

行政團隊—潘志遠、吳雙如、張琳喻、謝佩芳
平面攝影—森 榮喜Eiki Mori(宣傳劇照)、林勝發(定裝照)、陳又維(演出劇照)
視覺設計— 聶永真、許銘文
宣傳影像製作—牛俊強
排練紀錄團隊—陶維均(文字)、陳又維(攝影)

技術總監—斯建華
舞台監督—林世信
舞監助理—廖敏慈
舞台技術指導—斯建華
舞台執行—林慶洋、徐得家、白丞崴、劉佳菁、李致翰、黃禹晨、廖世賢、林思妤
燈光技術指導—陳昭郡
燈光執行—林千慈、葉威廷、李迎輝、蘇竣白、陳彥霖
音響工程—蘇志祥
音效執行—廖俊榮
音響執行—湯雨珊、馬鈺海
視訊工程—劉凱民
服裝管理—林瑜伶、謝贏盈
造型梳化—呂怡靜、蘇貞妮

bottom of page